什么打法的比特犬好?
首先要声明一点,在我国除了军警或者执法等有正当训练需求的团队和个人外,不允许饲养任何具有攻击性或者杀伤性的烈性犬类,比特犬是我国公安部公布的第一批禁养犬类名单。以下内容只针对拳击犬(美国斗牛梗)等非禁养犬种。
这个问题是绝大多数饲养美牛的初学者都会问到的问题,由于美牛的犬类特征所导致,即使在训练有素的情况下,它们仍然是有可能发生攻击行为的,而且美牛的攻击方式是咬住不放拼命撕扯,攻击行为一旦展开造成的伤害将是毁灭性的,所以这一问题也是初学者饲养美牛前最纠结的一个问题。
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犬类行为特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。
犬类是一种群居动物,是出于一种生物本能,一个犬群中必须有一个头目,犬类之间会通过争斗最终确定群主。在争抢食物、地盘时,也会造成犬类之间的争斗。这些是犬类的自然本性。
犬类的犬吠、护食、扑人、争夺(拖拽)等日常行为,是犬类行为特征中生来就有的元素,而这些行为特征在没有经过人为控制和训练时,会得到不断的加强,而这些行为经过人为的诱导和训练后,并且在这一过程中,犬类得到了积极的反馈,这些行为将不断增强。
犬类在本能的争斗中,取胜的一方会占据上方,用身体压制被征服的一方,并从头部、颈部、肩膀、腰部等部位发起攻击,最终迫使对方俯首称臣,以此宣告争斗结果。犬类在本能争斗的过程中将得到快感,并通过持续的训练和人为的刺激,这一快感将被极大的放大,这是一些不良使用者驯化斗犬(包括美牛)的基本原理。
绝大多数美牛的犬类特征是通过基因遗传、育种提纯、长期训练、持续刺激等综合因素形成的,一只幼犬成长为一只成犬的过程中将经历2-4年的持续训练和刺激行为,才能进入打斗舞台。如果幼犬在早期的训练过程中失败,在后期将不会被安排进入打斗,而是降级处理。
美国农业部(USDA)在上世纪80-90年代实施的犬类攻击研究计划发现,在控制各种因素的前提下,犬类品种并不是导致犬类攻击的主要因素,不良饲养、不当刺激、不当训练、控制不足、保护不足、圈养不足是导致犬类攻击的主要因素,很多“攻击犬只”由于后续良好的饲养和训练,其攻击行为消失了。所以一只打过的美牛只要后期得到正确的饲养和恰当的训练,在日常生活中和一只没打过的美牛没有区别。
“打架公”比特犬
很多初学者在购买比特犬幼犬时,会被介绍员介绍一只幼犬是“打架公”,这种犬一般价格较高,这里所谓的“打架公”并不是打过架的犬类,而是指该犬有进行打斗(摔跤)的基因,它有可能打过,也可能没打过,购买时需要和介绍员进一步确认。
如果所购犬类打过架,那么后期饲养中需要按照我们前面提到的方法进行训练,打过架的美牛其实非常乐于玩耍,对于主人的命令是非常乐意执行的。